查看原文
其他

统万城:被埋在沙丘里的传奇绿洲

iC70 红星新文化 2023-07-16




本周,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统万城遗址是东晋时期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所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自413年始建,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一十年的历史。


关于统万城的传说很多,比如筑城时将工匠杀死嵌入城中的记载如今已被考古研究证伪:统万城墙体内并无任何人骨或兽骨。但统万城之所以引人关注,除了它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迄今唯一可考的都城遗址之外,还因为它堪称毛乌素沙漠周边生态环境变迁的见证。


因为它虽然如今深处沙地之中,建城时却是在一片绿洲之上。


早期的统万城遗址 图据:靖边县文管所

今天的统万城遗址 图据: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春秋时期,统万城所在的毛乌素地区居住的是白狄、赤狄等游牧民族。秦国崛起征服了白狄、赤狄之后,农耕生产方式开始向这一地区蔓延。战国时期,毛乌素地区的居民变成了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筑长城以拒胡”,人为地划出一条农牧分界线。


城墙能分隔人群,却无法分隔气候。从春秋战国一直到西汉末年,长达近800年的时间里中国北方气候处于暖湿期,竹子、漆树、柑橘等亚热带作物的北界远远超出如今的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鄂尔多斯地区设置郡县,将中原地区的三万户农户迁入其中开发农业,使其成为有“新秦中”的粮食丰产之地。汉武帝将匈奴逐出漠北后,鄂尔多斯地区“沃野千里,谷稼殷积”(《后汉书》卷87),鼎盛时期达20余万户、人口109万之多。


但从东汉初年开始,气候从暖湿期转成了干冷期。水源减少、天灾频繁、气候严苛致使东汉亘延的两百年间,原居北方的农户纷纷南迁,鄂尔多斯地区的人口锐减至1.4万户、5.4万人。


2018年3月的航拍统万城,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向来称白城子。图据:ICphoto


实际上,这一地区受气候变动影响尤为明显。干冷期风蚀强烈、水源枯竭,土地沙漠化加剧;暖湿期降雨充沛、植被茂盛,流动的沙丘也会被水草固定住。靖边县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从仰韶和龙山文化的遗址中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末期,这里的原住民面对的就是一片荒漠景观,跟数千年后的三国时期一致。


但进入公元四世纪之后,自东汉以来的干冷气候又发生了突变,出现了一个百年左右的短暂暖湿期。如果没有这个气候上的转变,即便赫连勃勃能够崛起,都城统万都不会选址在如今的位置。






赫连勃勃选址筑城的由来,《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和《元和郡县志》记载得大同小异,说他到了这里发感慨:


“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状丽矣!”


统万城遗址博物馆里赫连勃勃征战沙场形象 图据: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一生都在马背上度过的赫连勃勃,在北方奔驰征战多年之后,终于找到了一处活水涌动、湖泽众多、水草丰美、风沙不侵的理想地来建造他大夏国的都城。作为一国之根本,都城不仅要集聚宫殿和人口、易于与四方交通,还不能建在自然灾害频发之地。如果赫连勃勃所见是如今沙丘连绵的景象,多半不会让自己所在的都城饱经风沙之苦。


历经十万工匠的六年兴建,公元419年统万城落成后,赫连勃勃曾令秘书监胡义周仿照汉赋撰文《统万城铭》以纪,并凿石刻文立于都城之南。由文中“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而右重塞”的记述,可知当时立于统万城头,映入眼帘的当为大河大湖,而非衰草荒漠。


统万城整个城池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分东城和西城。东城周长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遗址全部为夯土建筑遗存。西城为当时的内城,四面各开一门,城垣外侧建马面,四隅角楼的台基用加宽作法。城内中部偏南有一长方形宫殿建筑台基,附近出土有花纹方砖。郭城南北垣情况不详,东西垣相距5千米,但遗迹遗物很少。图据:ICphoto


即便427年统万城被北魏攻占,城中的统治者从赫连氏变成了拓跋氏,气候环境却仍然宜人。毛乌素沙地所在的鄂尔多斯高原是北魏贵族的猎场,《魏书》记载北魏皇帝不仅在此射猎虎、豹、野马,更是畜牧业的主产区,“世祖之平统万、定秦陇,以河西水草善,乃以为牧地。畜产滋息,马至二百余万匹,橐驼将半之,牛羊则无数。”


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修筑宫殿时,诸如铜铸的钟鼓、翁仲、骆驼、龙兽等均用黄金装饰。建城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年平均温度比如今高2~3°C,统万城也因此处于它的黄金时代。但当气候再次转变,黄金也就难免蒙上风尘。






大致从南北朝之后的隋唐开始,气候再度进入一个长时间的干冷期。唐朝初年,被改名为夏州的统万城周边还有农耕,唐太宗李世民在627年攻打盘踞于夏州的梁师都时,唐军的战略就是“频选轻骑践其稼禾”。但中唐之后,几乎再也见不到统万城周边还有农耕的记载,风沙却时常出现于时人诗文之中。


唐朝时期途径统万城的丝绸之路线路 图据: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公元822年,《新唐书·五行志》明确记载了统万城被沙漠化的经过,“夏州大风,飞沙为堆,高及城牒。”晚唐诗人许棠所作《夏州道中》一诗写道“茫茫沙磨光,渐远赫连城”,当年赫连勃勃眼中的丰美水草已变成漫天风沙。


一百多年后的公元994年,宋太宗赵光义废弃了已处于沙漠之中的统万城,把居民迁往别处,以沙漠作为与边患异族的天然缓冲地。宋人不要的统万城,西夏人后来占了去,却又在抵御蒙元时遭遇战燹,统万城墙在元人攻城时遭到极大破坏。


而蒙元却又出现了一个短暂暖湿期。马可波罗来到这一地区,看到的与近千年前赫连勃勃所见竟然差相仿佛,“这里小河和河流环绕,是鹧鸪集结之所,还有一片美丽的平原。”


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及周边的卫星地图


只是暖湿气候也不过一个世纪又转为了干冷。明朝在这一地区修长城,在毛乌素沙地南缘划出沙地与耕地的边界,但城墙依然挡不住风沙:明朝万历年间,流沙就已经进入榆林城内;清朝同治年间,数百年间堆积的流沙压塌了榆林城的北城墙。而榆林城西一百二十公里的统万城,也早已被淹没在流沙中。


同时自清朝以来中国人口猛增,人口压力之下的过度放牧、植被开采、地下水资源抽取,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加剧着地区的沙漠化,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不断南移,最终将始建时水草中的统万城包围在沙丘中。即便如此,上世纪统万城引发关注时,残破的城墙内仍有居民。居民们所不知道的,是这座被俗称为“白城子”的残破城垣,一千五百多年前始建时周围是一片绿洲。


1996年,统万城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此处已作为遗址公园开放。图据:ICphoto


统万城位于无定河北岸。关于这条河,唐人陈陶有名句传世,“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陇西行》)”几千年来的各族争战、城池易手、慈母落泪、白骨鬼哭,对于已存在十五万年的毛乌素沙漠而言,不过一瞬间。绿洲变为沙漠、沙漠变为绿洲周而复始,只是不知道在变为绿洲前的沙漠下面,已经埋葬了多少座城池。


近年来北方和西北降雨增多、植被覆盖增加,气候又有从干冷转向暖湿的趋向。随着气候的转变和治沙工程的推进,今天的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或许已经接近赫连勃勃当年看到的场景了吧。


最后请横屏观看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官方发布的遗址鸟瞰图——








丨 C7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